同样的产品发布会,同样的“黑T恤、蓝牛仔裤”,那边是乔布斯和苹果,这边是贾跃亭和乐视。巧合也好,抄袭也罢,“贾布斯”这个名头,网友是真的给了他。可如今,四年过去了,乔布斯依旧被称为教父,苹果依旧是行业翘楚,而乐视却深陷资金链困局,贾跃亭也不再被称为“贾布斯”。 “贾布斯”初印象 贾跃亭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四年前。 2012年9月14日,乐视网宣布停牌,原因是“筹划重大事项”。 有关“重大事项”猜想,随后几天,铺天盖地,主要有三个版本:收购其他视频网站、进军电商、推出电视终端。 2012年9月17日,贾跃亭微博上继续逗闷子,“9·19,乐视网将宣布重大事项,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将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2012年9月19日,发布会场面颇大,贾跃亭黑T恤、蓝牛仔裤,不仅行头像,言谈举止间,也有几分像乔布斯。 站在与苹果新品发布会神似的舞台上,贾跃亭宣布,乐视进军智能电视行业,推出乐视TV超级电视,重塑互联网时代的电视行业。 从这场发布会开始,“贾布斯”称号不胫而走。 以后每次产品发布会,贾跃亭的行头都是“黑T恤、蓝牛仔裤”,而且,苹果总是在其发布会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在某次乐视手机的发布会上,乐视特地改编了苹果1984广告,“苹果公司被描述成一个专制者,而乐视是一个无畏的少年,最终咬了被祭奠起来的苹果”。 甚至,在“哭”上面,贾跃亭也无意识地向“乔帮主”靠拢。据《乔布斯传》,乔布斯一生共哭泣了157次。今年早些时候,乐视汽车的发布会上,贾跃亭的“哽咽”,感动了乐视人。 在演讲或访谈中,贾跃亭以颠覆者自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99%的人不看好的事情,才可能成就颠覆”,介绍产品多以超越苹果为目标,屡次表达对苹果创新的失望。 从公开资料看,贾跃亭并无排斥“贾布斯”的言辞。那么,他真的是中国版乔布斯吗? 乐视与苹果 从两个公司发展模式上看,乐视虽然构建了生态,但尚未能与苹果全面抗衡。比如,从财报上看,苹果不仅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之一,也是现金充足的一家公司,这区别于乐视网,也区别于乐视控股。 与乔布斯坚持专注而简单不同,贾跃亭更激进更偏爱多元化。如果说,两个人都有一种极致的追求,乔布斯是追求“精”,贾跃亭选择把面铺“大”。 发展路径不同,除了个人特质有别外,还与各自所处的创业环境有关,特别是中美的科技发展环境不一样。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早就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典型的例子是,苹果也需要营销,但从不会过度,乐视有很多发布会,但更多是“一种展示”。相比之下,本轮中国互联网创业热潮高潮之下还缺乏一种专注精神与技术沉淀。 “乐视其实体现了这个阶段中国互联网业的真实一面,我们经常说全球互联网业里,我们多少家企业进去前列云云。其实,我们核心的竞争就那些,抛开中国市场要素,很多都是虚的。”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既有企业因素,更有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因素。 探讨这个问题,有一段过往不得不提。 2014年,贾跃亭滞留美国,有一种说法是身体有恙,还有一种说法是另有“要务”缠身。对此,品玩(PingWest)在报道中甚至用“政治动物”给贾跃亭贴标签。 无独有偶,中央电视台11月10日报道,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原局长李量被指控为9家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或上市提供帮助,其中,就包括了乐视网。乐视第一时间回应,“公司始终依法经营,乐视网及其实际控制人在内的现各主要股东、董监高人员均与上述事项无关,不受任何影响”。 贾跃亭的乐视故事 2010年上市的乐视网起初并无太大光芒,但2013年创业板行情启动后,乐视的故事慢慢多起来,在2015年大牛市中,随着故事越来越劲爆,其A股也开始荣登创业板龙头,市值最高达到惊人的1770亿。乐视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美好前景,其核心内容是生态。 从山西一个县城公务员,一跃成为资本市场风云人物,贾跃亭只用了20年。截至2016年年中,贾跃亭控制的公司至少63家,如算上参股公司,数字或许更为庞大。 “看不懂”,是外界对乐视的评价。通过数目繁多的子公司,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构建了一个偌大的乐视系商业版图,涉足影视、电视、手机、体育、汽车、金融甚至地产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均被贾跃亭囊括在乐视生态圈下,并被分割为上市和非上市两个板块。这里面,上市公司乐视网成为核心纽带,通过关联交易、资金往来,串联起整个乐视生态圈,维持其正常流转。贾跃亭则隐居幕后,主要通过五大资本平台控制,在他的商业版图中不乏知名影星、导演以及资本大佬“潜伏”。 如今,乐视面临资金压力。有媒体剖析乐视网近年来的资金流向发现,6年来乐视通过上市平台、VC、PE渠道融资过500亿元,但同时对外投资却近千亿元。 故事的结局是喜是悲? 那么,贾跃亭和他的乐视所描述的故事最终能不能兑现? 故事型公司要兑现故事,必然需要资本市场持续输血,这是最重要的一关。不断推出故事,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极为重要。故事讲不下去了,资本市场就会抛弃它;反过来,一旦资本市场抛弃它,故事就讲不下去了。故事不能断,资本链条不能断,两者是同一回事。中外资本市场上因正反馈突然中断、故事戛然而止的案例并不少,与资本市场正反馈不能断,这是第一道关,一旦断了,故事基本上结束了。 除了良性循环以外,故事要讲圆,还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即公司构想的业务生态圈能否由一两项核心业务支撑起来,即有没有高壁垒、足以傲视同行的核心业务。如果有,这家公司还能继续往前走;如果没有,这家公司最大的可能是业务平淡无奇,估值崩溃,光环全失。 苹果和谷歌都建立起了业务生态圈,苹果的生态圈建立在其硬件绝对的竞争力上,谷歌的生态圈建立在搜索的行业绝对领导地位之上,如果没有各自绝对的核心业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生态圈。 第三关是终极一关。所谓的生态是停留在PPT上的伪生态,还是真生态,决定公司最终是凤凰涅槃,还是喧嚣过后成鸡肋。生态,意味着各业务间有极高的协同效应,“1+1=2”不是生态,“1+1>2”也谈不上生态,甚至“1+1>10”都不一定是生态,只有“1+1>100”或“1+1>1000”才能谈得上是真生态。能支撑高估值的真生态公司恐怕百个里面才能出一个,而生态往往是由一两项核心业务自然而然形成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由企业老板凭着自己聪明脑袋规划出来的真生态,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过。 对乐视来说,其规划的各业务板块,是真正的有机生态,还是勉强的板块拼合,至少到目前还是一个疑问。这些业务之间能形成什么样的协同效应,牺牲利润拿到用户之后如何从用户手上拿到钱?这是同类公司面临的终极考验。(综合)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7 11:12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