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在路上 站点首页 社会 查看内容

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 走进患者家庭

2016-9-18 13:20| 发布者: zhangjf| 查看: 713| 评论: 0

摘要: “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 走进患者家庭 比死别更遥远的生离本报记者 周际娜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呼吁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一条条“求扩散”“必有重谢”背后,是一个个心急如焚的家庭。找不到回家的路,记 ...

“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 走进患者家庭

比死别更遥远的生离

本报记者 周际娜

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转发呼吁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一条条“求扩散”“必有重谢”背后,是一个个心急如焚的家庭。

找不到回家的路,记不得至亲的脸……对很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庭而言,比死别更遥远的是生离。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6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有媒体报道,目前我国约有800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且以每年约30万以上的新发病例在递增。

“9·21”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前夕,记者走进了患者家庭,带您感知这心酸疾病背后的痛与爱。

脑海里的“橡皮擦”

83岁的陈大娘已经丧失了认知能力,如今每天闭着眼睛卧床不起,只能靠家人喂饭。

两年前,陈大娘看完电视准备休息时,突然摔了一跤并陷入昏迷,医生的诊断结果是:除了患有其他脑部疾病,她还得了阿尔茨海默症。

这种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记忆力减退,它如同一块橡皮擦,将患者脑中的记忆一点点抹去。患病初期,孙女经常问陈大娘:“我是谁呀?”老太太生气地一努嘴,“小样儿,你我还能不认识!”但当孙女再问“我叫啥名字”时,她却吞吞吐吐,死活也想不起来。

亲近的人忘了姓名,越是久远的事情反而记得越清楚。陈大娘的儿子记得,有一天,老太太突然兴致勃勃地跟他说:“‘小红旗’来咱家了!”

儿子已经50多岁了,“小红旗”是他童年时的玩伴,后来移居国外,两家人已经失联几十年了。

最让陈大娘儿子难过的是,母亲患病前,总是惦记他,一见面就追着他唠叨:“你吃饭了吗?我给你做点儿啊!”然而,后期病情严重时,她甚至认不出儿子的脸,总是用一种陌生的眼神打量家人。

丢妈的滋味

齐敬飞母亲尹淑青的照片曾在朋友圈里被疯转。

“我尝过丢妈的滋味,现在都不太敢回想……”时隔两年,聊起曾经走失的母亲,43岁的齐敬飞仍心有余悸,他眼圈泛红,声音一度哽咽。

发病初期,尹大娘的反应越来越迟缓,变得害怕见人,谁跟她说话都不愿意搭理。由于她后脑曾经受过伤,当时家人还以为是旧伤复发。

走失前,尹大娘去在大庆的女儿家住了两个多月,回来第二天,突然就找不到家了。当天晚上7点,她跟老伴一起领着孙女去逛汉广街的夜市,夜市就在他们家楼下。回来的路上,老伴领着孙女去超市买冰棍,让她站在单元门口等着。结果一转眼,人就没影儿了。

在这场“寻母战役”中,齐敬飞和亲戚朋友四处寻找,求人转发朋友圈并联系了多家媒体,在失踪50个小时后,终于有路人打来电话,称他的母亲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附近被找到了。

“妈!你干啥去了?”见到躲在自助银行里的母亲时,齐敬飞哭了,尹大娘的反应却比较平淡,“没事儿,我就是出来溜达溜达”。走失的两天里,尹大娘步行了将近6公里,她隐约记得,一路上,有好心人给过她馒头和鸡腿,但她却说不清自己家住在哪儿。

为防止再次走失,齐敬飞想了很多招,他给母亲戴上了爱心手环,还特意从深圳买了个定位手表。尽管知道阿尔茨海默症不可逆,这个中秋节,他还是帮母亲搜罗了很多补脑的营养品。“我是不会放弃的。”齐敬飞坚定地说。

难以“优雅地老去”

去年,李雪健主演的《嘿,老头》热播时,杨奇(化名)一家只看了个开头就果断放弃了,因为跟剧中相似,他们家也有个“老王头儿”。

“太真实了,我姥爷就那样儿,我妈怕看了伤心,后来说啥也不看了。”杨奇解释说。

过完80岁生日,“老王头儿”去南方旅游,途中吃得好玩得好,却莫名其妙作得厉害,总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家人争吵。回来不久,便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发病一年多以后,他不分寒暑,经常大半夜在马路上晃悠,女婿劝他也不听,只好默默跟在他身后。杨奇记得,姥爷想吃饭的时候,会大声嚷嚷“这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吃饭!”等饭做好了端上桌,又抱怨道,“我这不刚吃完饭嘛,你们怎么又让我吃。”

由于一直跟女儿一起生活,“老王头儿”记得女儿,却忘了外孙。每次放假回家,杨奇都得重新做自我介绍,跟一些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不同,“老王头儿”不认脸,但一提起杨奇的名字,老人会立刻眼泪汪汪地说:“这是我家的孩子。”

这种残忍的疾病来势汹汹,让“优雅地老去”成了一种奢望。在杨奇的记忆里,姥爷是个爱美的老头儿,70多岁时还经常穿着白夹克、黑西裤,皮鞋擦得锃亮。以前在家门口种满了各种花草,因为花开得太美了,每年夏天都有画家去他家门口写生。“患病后,姥爷每天只是木然地坐着,再也没种过花,渐渐大小便都失禁了。”杨奇伤感地说。

糊涂的爱

“老王头儿”生病后,为了更好地照料他,女儿提前退休了。由于担心他走失,家人还用记号笔在他衣兜上写了电话号码,但又不敢写太大,怕他发现后生气。

以前每到春节,“老王头儿”特别热衷在家里挂彩灯、弄拉花,把家里布置得跟舞厅似的。杨奇记得,那时姥姥常数落姥爷:“你弄这玩意干啥,瞅着屯了吧唧的!”但他不以为然,弄好后在家里转悠,一脸满足地自我欣赏。

生病后为了哄他开心,家人会主动把屋子布置成他喜欢的样子,可每次问他“好不好看”,他都面无表情……

2011年,杨奇的姥姥因病去世,起初家人瞒着,怕“老王头儿”接受不了,其实那时他几乎已经不记得老伴了。但有时候,他会突然冒出一句:“老刘太太上哪去了?”有一次,女儿哭着告诉他,“老刘太太”已经去世了。“老王头儿”出奇地平静,像是在自我安慰似地嘀咕:“哎呀,岁数大了,人死不能复生。”

但没过多久他又忘了,着急地问家人:“老刘太太呢?老刘太太呢?”三年后,“老王头儿”终于不再为这个问题纠结了,也许在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又在一起了……

令人忧心的病耻感

20多年来,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卓伯,接诊过数千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他说:“阿尔茨海默症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就是记忆力下降。此外,一些患者表现为定向功能受损以及认知能力退化。”

在张医生接触的患者中,有人发病半年后进入痴呆状态,较慢的一般三四年。但如果患者能够及早就医,就有很大希望延缓病情。

不过,让他倍感忧心的是,不少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后,往往会有病耻感,因为怕别人笑话自己,既不去医院也回避与人交流,而脱离社会意味着患者的病情会迅速加重。他特别提醒65岁以上的老人,一旦出现记忆力下降、性情异常、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对平时喜欢的东西突然丧失兴趣等情况,应及早到医院检查。同时,呼吁家属平时多留心观察家里的老人,督促他们就医。也许,一次细心的发现,一些提前的预防,会让家人不再远离老人的记忆,至少,这样的日子能够迟些到来……

如何预防?

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离不开脑部锻炼,比如多玩棋牌类游戏、练书法、练画等。建议老年人常到人多的地方,积极与人聊天。

怎样照料?

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相处时,要像关心小孩一样关心他们,顺着患者的话和想法,尽量不纠正他们或起争执,一定要保持耐心。由于患病老人可能会出现计算能力低下的情况,拿捏不好药量,家人最好能监督老人服药,避免他们过量服用。

本信息来自网络,由大家齐分享整理发布。

最新评论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17 20:22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