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源地产研究院此番前往成都,采访了蓝润地产总裁杨晓初先生,他为我们解读了蓝润如何破局传统商业模式,如何在潜在机会领域提前布局,如何抢在市场变天之前完成自身产业体系搭建,从而发掘依附于土地之上的生态链价值。 ① 不凑热闹不拿地王 却在商业地产“重灾区”重仓商业 蓝润当前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其中地产板块2015年营业收入首过百亿,同比增幅近70%,并已连续3年保持高增长态势。从开发主导,到以资本为主产业为辅,蓝润在资本腾挪、商业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一 发挥产业多样化优势,以开发运营放大资产价值 从开发房地产利用资金杠杆,实现高周转价值;到持有优质资产,加入时间杠杆,实现高复利价值。杨晓初认为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资产,才是优质的资产,而当前城市中心优质持有型资产,正是企业的定海神针。 在杨晓初看来,所有人都看得到的机会,就不是真正的机会。蓝润善于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实体经济出现下滑的2015年,蓝润依然快速布局了多处地标级项目,并逆势进入百亿军团;在商业物业被认为结构性过剩时,蓝润却加大了在商业物业上的投入,并收购了明宇集团旗下的持有型商业物业。 当土地稀缺且变数增加,蓝润依城市而定策略,积极寻找收购和合作机会。杨晓初提到,现在资产变现的方式,除了出售,选择会逐渐增多,蓝润采用资本增值的模式打造商业优势,并依托这种优势对公司未来产生核心贡献。 1、进入城市少而精,选择优质地段深耕 蓝润2015年即放弃了单纯依托于现有住宅项目发展“存量商业”的方式。当房地产市场饱和,全行业回归社会平均利润之后,抢占资源的成本将不断提高,当前正是企业占领资源高地的机会。蓝润在成都一举布局“七子星”7座商业物业,不同方位、不同区域对成都商业市场形成多点“包围”;在北京、深圳、上海择机投入战略项目,目的就在于把机会变成真实的资产价值,这正考验一个企业运作的核心能力。 杨晓初提到,钱变成资产很难,而优质的资产变成钱,就如李嘉诚投资的地段,很容易变现。蓝润独特的商业地产开发“中心论”,即专挑核心城市,布局城市枢纽处,偏爱地铁上盖物业,借助核心资源,打造中心地标,最终提升所在区域的生活与商务价值。 2、瞄准市场机会,放大资产价值 成都从2002年开始,挂牌项目土地配置强制要求51%商业,49%为住宅,一方面是大量商业过剩,另一方面市场极缺优质资产。被称为中国“西部华尔街”的春熙路寸土寸金;而城北方圆几里没有商业,购物需求难于满足。蓝润从中看到了商业机会,即营造以“共享平台价值”为核心的价值管理模式,让商家与客户参与价值的创造与分享中。 杨晓初打了个比方,商业项目不是1+1=2的概念,而是C+C=C?,丰富的商家资源是C的原点,基于此营造出的各种消费场景是C的延伸,当客户这个C(client)进入蓝润搭建的平台,就进入了循环(circle)。这打破了以往以租金水平、客单价、重复购买率为中心的传统商业运营模式,颠覆了“物业持有者=平台提供商”、“商户=商品经营者”、“客户=价值贡献者”的传统不对等的商业模式关系,一方面,客户在平台上获得全方位的消费满足的同时,能收获巨量的消费边际服务;另一方面,丰富的商家资源能共享客户的全面价值,同时建立稳固的关系。 从地段到流量到粉丝,从价值提供到价值整合,注重每平方米的回报率,做大产业资本基本面的同时,积累和提升核心价值,为蓝润集团大平台注入优质产业资产、培育可观的商业平台价值。 3、升级经营模式,发挥产业多样化优势 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市场严重分化,不同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环境也不支持开发商长期持有物业,而通过收租的方式可能要至少十几年才能回笼资金,怎么破? 蓝润一方面用开发运营的能力来带动资产管理与金融运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流程的设计来提升资产的回报率。 在项目建成后,可通过基金与项目打通,待项目产生稳定现金流,可同时分享升值利润和稳定现金流,这是一条从投资、开发、运营、物业管理到房地产金融的整合性房地产价值链,而蓝润具备这些先决条件。蓝润具备商用地产投资、开发、购物中心运营、资产管理及资金管理等能力,“商业地产+金融”的独特组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蓝润多样性融资渠道的优势。 二 发挥后发优势,激活创新思考与体验打造 做商业地产绝非连锁超市般简单复制,每一个城市综合体都跟它所在的城市、区域地理位置、商圈、消费能力、城市文化以及开发商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可以说,每一个城市的综合体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蓝润对市场进行充分研究,规避自身项目同质化,并展露后发优势。 一方面,后发优势体现在创新和引领体验式商业。 杨晓初举例道,比如春熙路项目要做体验式商业,可以借鉴更多的创意和玩法,比如刚出的20万吨的邮轮设计的24层楼的“终极深渊”游戏,从顶层跳到泳池,那么,春熙路项目是否可以从顶上直接下到一楼呢?后发优势就表现为在既有建筑和布局做不了的情况下进行突破。 另一方面,后发优势还表现在跨界的人才吸纳上。 蓝润招募的创新人才,能打破传统业态的常规,跳开传统的人流量、提袋率、复购率等,展开跨界。 此外,还可参照“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逻辑。杨晓初提到,如何实现商场1楼不挣钱,而在3楼挣钱;商场不赚钱,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赚钱?既有的业态和产品联动,通过酒店房价的设计乃至减免,或将给公寓和商业带来其他价值。 ② 多产业集成、打通 做客户一生的生意 多个产业板块打通与相互支持,蓝润走出了不同于普通房企的路子,而当行业、产业间的跨界与互动越来越紧密,行业的固有格局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一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现金流才是硬实力 2016年各级城市住宅用地累计成交量均同比下降,行业需求从原有的居住空间需求转变为生活服务需求,集合住宅需求转变为综合商业商圈需求。多产业经营是方向。 蓝润旗下有金融证券、生活服务、投资银行、地产运营四大板块业务,规避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蓝润曾在公开场合强调“让金融更多参与地产”。杨晓初也提到,走地产这条路,融资渠道如果不打通,资金的波峰波谷很不稳定,前路难测。因此,现金流才是硬实力。杨晓初举了亚马逊的例子,亏损5年还能活下来,在于现金流非常坚实,估值超过几千亿美金。那么回到我们的终极问题,什么样的企业是优秀的企业?答案很简单,就是能活下去! 蓝润金融在丰富的产业积累之上,通过对银行、保险、基金等多项综合性金融业务的布局,广泛拓展国际多种金融资源,构建了综合性的金融体系。 二 各板块间耦合,把零件配置成强大机器 杨晓初打了个比方,轮胎、齿轮、方向机强耦合就是强大的机器,而把蓝润各产业进行强耦合,才能真正实现蓝润的价值和转型目标。把各个功能和业态有机连接,发挥协同效应。例如,在办公楼工作的员工也能在商场购物;住宅小区的业主出游的时候也住蓝润的公寓或酒店。利用互联网来串联,打造基于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态系统,与客户一生的价值贡献关联起来。 具体来说,蓝润运营着22个住宅物业、7大商业地标,自持商业体量近300万平方米。根据蓝润“C+C=C?”商业战略展示出的产业生态链,蓝润商业将协同蓝润金控的综合优势,依托金融证券集团对商户提供经营贷款、融资,生活服务集团提供客户线上导流和移动支付,投资银行集团提供商户项目投资、众筹,地产运营提供客户线下导流、综合体体验和街区。 与此同时,通过酒店、公寓、社区商业、物业四大业务承接,平台间打通。酒店多点布局,由地段优势转化为流量优势;公寓注重资产盘活,打造平台端口,锁定客户群;社区商业作为C?战略实施的平台和载体,提供多种消费场景;物业以项目为基础、服务为载体,提升物业标准化管理,增进公司与业主亲密度,把流量转化为粉丝,进而成为资产价值增值及配置者。从而,一方面满足客户全方位消费需求和边际服务,另一方面商家资源对接客户价值。 蓝润已由平台提供者完全转变为平台的价值管理者,创造高效益的商户价值与强粘度的用户价值。正如杨晓初所说,现在的时代,才是真正做房地产的时代,对于那些早已布局运营、深谙资产管理之道的企业,更是如此。 ③ 打磨“团”队 以“闯”脱“困” 灵活则“阔” 战略方向对了,相应的人员与资源如何匹配?这涉及到人力资源与组织动力的问题。关于团队打造,采访中杨晓初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囚、困、团、闯、阔。 把困难比作一个框,如果人没有理想、抱负、目标,就会变成“囚”,如果没有想法,人就是“木”的,即“困”,如果圈的是有才的人,就是“团”,即团队。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想法没有创新就是“困”境,纳才则成“团”,请一帮有才的人来脱“困”。 对于房地产而言,当前的“困”是传统住宅开发、商业物业销售模式和传统物业管理。以“马”比喻骏马、干劲,“门”就是门道、方法,构成“闯”,有干劲有门道就能“闯”出一片天。而敢想敢闯的团队,活跃、有门道、有方法,而有“闯”有“团”,路就会越走越活,也就变成了“阔”。 杨晓初认为内部基础管理、团队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用一部电影来打比方,就是《在路上》,不断修炼人、流程、机制管控,在战斗中完善。 首先,一切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人对了,事儿才对。 杨晓初例举了职场人士的4种心态:保姆心态、打工者心态、战友心态、创业者心态。杨晓初希望蓝润团队是最后一种心态,同甘共苦,共经风雨,共享阳光。 其次,蓝润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个人发展计划、提高薪酬竞争力,以专业精神及人本关怀对待每一名员工。 经过几年的探索,蓝润对于人才的吸纳越来越表现为追求职业化和专业化,每个板块的负责人都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强管”;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吸纳“一线梯队”人才。在2015年大举进入商业之后,蓝润在商业方面的用人标准已经提升到国际化程度,商业运营也将选择在一线城市经受过市场检验的团队。 再次,期对基础管理制度进行审视,发现风控漏洞,总结案例变成管理工具。 在制度、流程、工具上,简而不繁,控而不死;在薪酬上,具有竞争力;在奖惩机制上,基于环境注重情与法的平衡。 最优秀的平台,才能成就最优秀的个体。杨晓初指出,要认清个人与平台的关系,任何人都要变成最优秀的一张牌,与任何牌组都可产生化学反应,否则离开了团队和平台,即便是最完美的牌,也没有意义。 展望蓝润未来,杨晓初希望整个集团资产规模要上万亿,否则无法产生巨大价值;而在地产板块,当前是百亿销售额,未来资产价值目标是上千亿规模。在他看来: 第一 地产仍然是有希望的行业,一方面对于中国人而言,有家才心安,另一方面,未来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房屋已经不敷使用,旧改也会大量提上日程。 第二 房地产市场永远有机会,市场机会肯定集中在价值更高的地方,永远是资金流、人流聚集的地方。 第三 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就地产做地产的单一产业没有出路,要具备金融、资本平台才有意义,从而对冲风险和横向打通,发掘更多机会和价值。 第四 产品层面,人口整体基数在下降,下一代人观念会与传统大相径庭,反过来推动房地产发生重大变化。 本信息来自网络,由华蓥生活网整理发布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7 04:28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