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很喜欢纸质书的油墨香气,它可以让人沉心静气,还可以在翻页间感受纸张的纹路从手指缝抚过的质感。最近入手了一本全非的《道德经归来》,纸张采用轻型纸,双色印刷,封面采用特种纸,沉醉于书香之中并回到了久远的过去,阅读中你会发现迷世2500年的真相终被揭开,这种惊喜油然生出一股充实之感! 《道德经归来》“颠覆”传统构架!
《道德经归来》是一部震撼的作品,它从哲学逻辑和章节内容对应的角度,将《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由独立的原通行本第40章和重新整理后的《道经》和《德经》组成。《道德经归来》认为通行本的《道德经》组织架构是不正确的,“可以肯定地讲,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写作时的真正版本,而是传承过程出现的错章版本。”而以上的问题和争议,在《道德经归来》中,都给与了合乎正常逻辑的答案。
作者全非开启《道德经》奥秘大门!
《道德经归来》的作者全非本身并不是专门研究国学的学者,而是国内某著名企业的分公司总经理,一年半前,因工作调动而因此有了较多的业余时间,于是,拥有多年销售经验的他,准备抽时间写一本关于销售之道的书。 而既然谓之“道”,则必然需要研究《道德经》。于是,他决定深入研究《道德经》,虽然在近二十年他也一直在断断续续接触和学习《道德经》,但终难深刻领悟。这次因为要著书的缘故,不得不重新啃其艰涩。恰巧,全非新搬家的房子有一间较大的书房和一个镶着玻璃的大书柜,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他买来了最大的便利贴,开始一句一句抄下来贴到书柜的玻璃上,一抬头就可以见到,参其内容,寻其逻辑。当玻璃被贴满了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原来这里面的句与句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前人所理解的《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两者不可等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非发现,《道经》和《德经》之间是存在很多逻辑关系的,遂潜心一月余,创造性地将两部分合章成篇,终成《道德经归来》。
而全非笔名,一方面,“全非”音同作者名,另一方面,“全”取自“全乃天,天乃道”,“非”则兼有“否定”和“极致”之意,恰好应和了《道德经》中的“反”之蕴意。 全非在研究中发现,通行本的《道德经》在架构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前后左右自相矛盾,如:第十六章中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而第二十六章却又讲:“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到底是天天不出户呢还是出户呢?因此,通行本的《道德经》组织架构是不正确的,“可以肯定地讲,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写作时的真正版本,而是传承过程出现的错章版本。”而以上的问题和争议,在《道德经归来》中,都给与了合乎正常逻辑的答案。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是很多学者专家进行研究的对象,但为什么此前就没有一个人这样去读《道德经》呢?谈及此,全非也颇为费解,“我自己也万分不解:为何千百年来都没人用这个思路去读这本书。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今以后,会为大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全非认为逻辑架构和合章成篇是最大的亮点。逻辑架构明确了《道德经》名字的真正由来,而合章成篇则是颠覆通行本《道德经》读法的核心。他也坦言此书并没有采取如同于丹、易中天类似的解读经典的写法,而是承担了一本基础读物的角色,是一个平台,在合乎逻辑的正确平台上,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理解的思路和研究的方向。“于丹、易中天的书是在一个平台上写出来的理解和感悟等,而本书是基础、是平台,这是与他们的书最大的不同。也许有那么一天,基于《道德经归来》,可以再写一本于丹、易中天式的书。”这本书的面世,一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众家评价。“其实不管众人评价如何,我坚信:此书恰应时代之需,定将掀起重新研究《道德经》的热潮,因为,古今中外,再难觅第二书与《道德经》相比。而《道德经归来》,则完成了对《道德经》的复原。”。
《道德经归来》——发现真相也是快乐! 楼主发现一些“专家级”大师对该书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加籍华人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申时义:“端的发前人之所未发,老子五千言传世,至此终有知音”;中国卓越精益六西格玛执行力专家刘任翔,看了相关介绍后对作者说道:“我认为您确实已经解决了历史之谜,恭喜”。,的确是如此,作者的视角和构架延伸到那些看似很普通的地方,却挖掘出很不普通的东西,让我看到更真切的《道德经》。总之,发现真相让我快乐,这也是我阅读最大的趣味所在!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6 10:12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