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公号“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关注请点击图上方小字金融混业观察,参加VIP计划请见文尾。 观察者言:不得随意抽贷的要求,并非针对所有企业,而是针对目前有困难、但未来有前景的企业;对僵尸企业的政策原则一直是“有序退出”,防止一刀切对地方经济的冲击。银行退出僵尸企业的实际困难并非来自监管政策,而是地方政府普遍强势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 /文 不得随意抽贷的要求,并非针对所有企业,而是针对目前有困难、但未来有前景的企业;对僵尸企业的政策原则一直是“有序退出”,防止一刀切对地方经济的冲击。银行退出僵尸企业的实际困难并非来自监管政策,而是地方政府普遍强势。 近期,银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做好银行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各债权行 “不得随意停贷、抽贷”的要求,引发市场热议,令部分投资者感到困惑。这条规定是强制性的保护“僵尸企业”? 有机构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银行需源源不断支持本应破产的某些企业,信贷资源仍然被僵尸企业占用,企业债务会持续攀升;甚至还有市场人士解读为,这意味着“去产能”的方针政策改变了。 但据财新记者了解,前述政策是要求组建债委会后,债权人进行一致行动,不得单独行动。“不得停贷/抽贷”的要求,并非针对所有企业,而是针对目前有困难、但未来有前景的企业,对僵尸企业的信贷政策原则一直是“有序退出”。 财新记者获得的《通知》指出,关于这一条款,银监会原文的表述是,“各债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一致行动,切实做到稳定预期、稳定信贷、稳定支持,不得随意停贷、抽贷;可通过必要的、风险可控的收回再贷、展期延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实现解困。” 《通知》明确的债务重组对象是,“企业一般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企业发展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企业产品或服务有市场、发展有前景,具有一定的重组价值;企业和债权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金融债务重组意愿。” 对这样的市场反应,一位银监系统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市场过度解读了”。他指出,银监会该政策的出发点,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止风险“断崖式”释放。此前,国务院督查组赴18省市调查民间投资下降,提及原因之一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企的贷款收缩过大,断贷、抽贷现象突出”。 前述监管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贷款到期不再发放是银行作为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风险经营情况,对企业做出的自主商业行为,监管不会干涉。“企业贷款到期后有的银行不再发放,这当然不算抽贷。”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就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坚持“有保有控、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据财新记者了解,“不得‘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政策实则是延续至该《通知》的,其遵循的宗旨就是“有保有控”的信贷原则。 此前财新报道,2016年银行业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稳妥退出“僵尸企业”。目前监管原则是分类施策,对于债务规模较大、并有三家以上债权银行的成立债权人委员会,按“一企一策”的原则确定增贷、减贷、重组等处置措施。这些债委会原则上应于3月底前组建成立。(见《财新周刊》2016年第4期“银监高举防风险指挥棒”) “组建债权人委员会,旨在构建债权人一致行动的平台和机制。”监管高层指出,组建债委会,既要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又要有效保全银行资产,核心是“支持优质企业、稳住困难企业、退出‘僵尸企业’”。(见财新网“大型僵尸企业如何收贷?银监要求成立债委会”) 银监会要求,对于优质企业,债权人委员会将组建银团贷款,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暂时困难企业,债权人委员会将通过稳定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高风险企业,债权人委员会将实施有序的信贷退出,尽量减少对地方经济造成影响。 “要尽量多推动企业兼并、债务重组,少实施破产清算。”银监会表示,对必须实施破产清算的,要认真研究信贷退出的方式、节奏及其影响,不“一刀切”地大规模退出,防止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 目前多省都已在当地银监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债委会。银监会要求,原则上债务总规模在3亿到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均需成立债委会。 一位东部地区银监局局长对财新记者表示,债委会的实际落地很难。“现在每个省都有上千家债委会,银行一起签了协议,但到底如何运作很难说,首先人就不够。”据其表示,现在很多成立债委会的企业,都是比较好的企业,包括政府融资平台等,目前看暂时不会有风险。 不过,多位银行人士也指出,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强势,僵尸企业退出太难。此前有大行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哪些是僵尸企业,地方政府一清二楚,但考虑到社会稳定和税收,政府往往要求银行不能压贷款,“现在企业趴下来,银行是损失惨重的,怎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好像没人关注,但其实这影响了金融稳定。”■ 责任编辑:蒋飞 如果愿为优质内容付费,请在文末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者长按二维码。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混业观察(caixinfinance)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jinrongwexin@caixin.com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转载请联系yongwang@caixin.com。 财新网App5.0版本已全新上线!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可长按或保存到相册进行识别)下载。 本信息来自网络,由视频秀场网整理发布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8 01:13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