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吊了大家一天胃口的滴滴Uber合并传闻终于坐实。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在其官微上发表声明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然而,就在昨天上午,大家拿着Uber CEO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的博客文章“艾特”了滴滴出行,后者的资深副总裁陶然还有模有样地回应称,这博客是假的!具体啥情况,参见之前滴滴的辟谣。 分分钟被打脸,疼吗? 全是套路!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剧情瞬间反转成了互联网圈儿的常态了。还记得2015年年初,滴滴和快的合并也是同样的套路。先是外媒曝出两者即将合并,接着滴滴出行的相关负责人出面辟谣称:两家公司并非合并,正在激烈博弈。然而,仅仅过去两天时间,这两家公司就宣布合!并!了!记者的稿子删了又写,写了又删,心中有一万只马在狂奔…… 你们这么涮着媒体玩儿,过瘾伐?!
言回正传。本着一种看热闹还要看门道的职业精神(其实只是怕丢饭碗),小编还是要提几个专业问题的。 首先,滴滴为何收购Uber?
和大多数合并案例类似,大家都遵循着利益至上的法则。尽管这事儿看起来似乎和网约车新政有着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小编认为,两件事情的时间节点只是巧合而已。 在双方跑马圈地、浴血奋战之后,一方面,网约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另一方面,竞争陷入僵局,烧钱似无止境,但谁也不愿退出市场,不撑到最后一刻绝不甘心。 滴滴新一轮融资总额高达73亿美元,Uber目前已经融资超150亿美元,去年年中,Uber中国开始正式发力,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为在中国扩张业务,每年至少花费1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和用户。按易到CEO周航的说法,去年整个专车市场全年烧了200亿元人民币。 地主家就算有余粮也不能这么造啊…… 若要继续烧钱置换用户,几乎注定是一场零和博弈。这对于注重估值和盈利的资本来说,开启下半场势在必行。这在当年的优酷与土豆、美团与大众点评、58和赶集甚至滴滴和快的合并等案例中都能寻到答案。 滴滴收购Uber中国,无疑是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其次,滴滴和Uber合体了,其它平台怎么办? 圈内有个很有名的段子:老大老二打着,老三没了。如今在网约车市场,除了滴滴Uber,还活跃着易到、神州专车等平台,但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悬殊。 据CNIT-Research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Uber、易到用车及神州专车则分别以7.8%、3.3%和2.9%位列二、三、四位。 如今,老大老二合体之后,市场的寡头格局已经定形,并进一步挤占其它平台的空间。接下来,就看岌岌可危的易到和定位商务人士的神州专车能否守住自己的差异化市场。 老大老二打架,老三不见了? 第三,也是和我们切身相关的,司机和乘客还能继续“薅羊毛”吗?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从资本角度来说,烧钱不可持续,资本需要收割。从政策角度来说,网约车新政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有“为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其实今年初已经开始出现端倪,由于补贴的减少,网约车平台的司机都面临着收入锐减的窘境。而乘客端也没有因此受益。以滴滴出行为例,其在数个城市的服务费用上涨了三分之一,此外,乘客还面临着高峰期平台成倍上涨的价格。 由此可见,平台端和司机、乘客端的蜜月期已经成为过去式。当司机开始萌生退意、当被“宠坏”的消费者的抱怨声也越来越大,当专车市场逐渐从喧嚣归于平静,转型或者布局其他产业链或许才是平台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文/徐曼曼)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5-7 09:48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