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车从望安高速在册亨者楼下匝道,行驶不到两分钟,一条宽40米的大道在群山之间赫然铺开,在群山之间的坝子上,已矗立起10余栋新建高楼,道路两旁的工地上机械轰鸣,人群穿梭,忙碌、有序。这即是册亨县全力打造的纳福城镇综合体,这里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册亨县27730名从大山中搬出来的贫困群众的新家所在地。 册亨多山,县城坐落在连绵的夹缝中,一条宽20余米的者楼河将狭长的县城“劈”成两半。受山的制约,这里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前仍有4.7万贫困群众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中。如何才能让这些贫困群众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册亨县在中央和省、州的统一部署下,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搬出来,让他们能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通过辛苦的付出,过上富足的日子。 但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贫困群众,思想上顾虑重重,想搬又怕搬,工作一度陷入到僵局中。为打破贫困群众思想上的禁锢,县委、县政府领导挂帅,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共商,倾听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在走访中,发现贫困群众最担心的是搬出去了靠什么生活?带着走访中梳理出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决策上,统一思想,一定要借这一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举全县之力建好硬件基础设施,在搬迁地的建设上,将交通最便利的位置留给贫困群众,确保他们搬来后有就业、有产业、能致富,在做好文化情感基因全渗透的同时,把原有的生活形态变成产业资源,把贫困群众内心的渴望变成产业推向市场。 二 时令已进入初冬,但地处低热河谷的册亨县城,太阳直射在脸上,仍旧炙热灼人。在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的纳福新区广场,千余名工人穿梭其中,各自忙碌着。 刚吃完午饭的岑波荣与50余个相互叫得出名字的乡亲正在广场的文化演艺中心忙着做木工。 “这以后是我们养家糊口的地方,必须将活做精细些。我是4月初就在这里上工了,这半年来,一天天看着这里从荒坝坝变成城市,以我们双江百口命名的双百小区已经封顶,我们明年就能搬到小区了,这里的一砖一窗都是我们自己建的,住下来心里踏实。”在外闯荡了10余年的他跳下高架带着自豪地笑说。 现年已45 岁的岑波荣,是册亨县达秧乡打棚村人,自小在家跟父亲学会了木工手艺,凭着爱琢磨的劲儿,他的木工手艺在乡里一带小有名气,但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有一身好技艺的他在乡里一年也揽不了几桩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05年,他抛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只身南下打工,10余年来,打工的钱勉强能维持两个孩子读书的开销。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2014年,当儿子将大学录取通知书放到他手里时,岑波荣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前景,忧的是6000余元的报名费没有着落。孩子能有出息,就是希望,办理了助学贷款,又借了5000余元,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带着债务,岑波荣将小女儿转到县城读高中。在外打工,开了眼界的他,让妻子一道到县城工地上打工,他有技术,每天能挣120元,妻子做小工,一天能挣80元。半年的时间,夫妻俩积攒了万余元。 “他外出打工的这十多年,家里的日子分成了几份过,他在外,要吃要住,要开支;儿子在县城读书,要开支;姑娘和我在家,要开支……花的钱比挣的多,现在大家团在一起生活,家庭开支这块节约了不少,自然就有了结余。”岑波荣的妻子笑着说。 三 顶着冬日暖阳,行走在纳福新区,投资2000万元、总长5公里、宽16米至21米的河滨路及景观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广场水体部分正在建设,刚移植的三角梅、草坪和不知名的花草生机盎然吐露芬芳。 投资8000万元的体育馆及一、二号桥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安装石材栏杆;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11条支路网,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投资8000万元的纳福新区广场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装修,广场一楼是电子商务中心,二楼是布依博物馆及锦绣坊,在水体景观处建设了6800平方米的文化演艺中心。 “这里是纳福新区的核心建设工程,是整个安置区产业集聚区,借册亨天然的气候和生态优势,将在这里打造山地旅游康养基地,借中华布依第一县的文化底蕴,打造精品布依戏,吸引游客来这里健身休闲,品布依戏,丰富城市发展业态,让搬来这里的群众能有事干,有钱赚。”册亨县委常委、副县长谢坤边走边说。 “我们的党委政府真的是下了决心,能将这寸土寸金的地段拿来给我们住,有这么便利的交通发展条件,搬来了,我们一定能靠双手过上想要的好日子。”同行的岑波荣话语间充满感激与幸福。 作者:记者 彭高琴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本信息来自网络,由大家齐分享整理发布。 |
小黑屋|在路上
( 蜀ICP备15035742号-1 )
GMT+8, 2025-8-19 02:17
Copyright 2015-2025 djqfx